我州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着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 谭必文 通讯员 周锡绚)1月31日,记者从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获悉,自2021年开展“三废(全州废弃矿区、废弃砂石场、废弃作业区)”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以来,我州扛牢政治责任,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促进经济的绿色转型升级,保障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两大成效日益凸显。
区域人居环境日益改善。通过对全州“三废”情况进行拉网式排查,共统计出需整治修复地块481处,其中废弃矿区89处,废弃砂石场338处,废弃作业区54处。经过各级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现已全部完成修复治理工作。截至2022年底,累计完成修复治理面积922.87公顷,投入资金1.76亿元。同时,区域内地质灾害及隐患也得到了处置,完成多处废石(渣)、采空区地面塌陷、滑坡等灾害隐患综合治理任务。经过治理,恢复了绿水青山、四季有绿的生态原貌。“三废”修复治理工作,不仅让生态环境重获绿色生机,还极大改善了人居环境,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污染土地和水源也得到了治理。治理区域内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了切实的保障,人民群众见证并参与了治理的全过程,实实在在体会到环境治理带来的好处,提升了幸福感,坚定了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产业增收能力持续增强。我州“三废”修复治理工作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的原则,充分利用湖南湘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平台,在各县市修复区域范围内大面积推广生态产业,引入社会资本,给予企业大力支持。修复后的土地综合考虑市场需求状况和土地的适宜性,与企业充分沟通协作,适当调整种植模式,最大限度的发挥土地利用潜力。通过治理,到2022年底,修复形成草地林地面积达762.26公顷,新增耕地面积达160.61公顷。修复区域土地结合“增减挂钩”项目,纳入增减挂钩跨省交易可创收逾7.23亿元。在推进生态修复的同时,将经济生产过程同自然再生产过程密切地结合起来,拓宽了矿区人民群众的增收渠道,对推进矿区的乡村振兴具有积极意义。
该局负责人表示,湘西州是澧水、沅水、资水等的发源地,是长江和洞庭湖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三废”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不仅为我州经济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还保障了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为造福长江流域人民发挥应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