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beat365网站假的吗_beat365手机版官方网站正规_beat365体育官网“十四五”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州政办发﹝2021﹞54号
beat365网站假的吗_beat365手机版官方网站正规_beat365体育官网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beat365网站假的吗_beat365手机版官方网站正规_beat365体育官网“十四五”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人民政府、湘西高新区管委会,州直有关单位:
《beat365网站假的吗_beat365手机版官方网站正规_beat365体育官网“十四五”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已经州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beat365网站假的吗_beat365手机版官方网站正规_beat365体育官网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1月19日
《beat365网站假的吗_beat365手机版官方网站正规_beat365体育官网“十四五”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目 录
第一章 发展基础 ……………………………………………………1
第一节 主要成绩 ………………………………………………1
第二节 主要问题 ………………………………………………4
第三节 机遇与挑战 ………………………… ………………6
第二章 总体要求 ……………………………………………………8
第一节 指导思想 ………………………………………………8
第二节 基本原则 ………………………………………………9
第三节 发展目标 ………………………………………………9
第三章 主要任务……………………………………………………12
第一节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2
第二节 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15
第三节 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17
第四节 整体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20
第五节 加强终身教育服务体系建设…………………………21
第六节 推动体育工作再上新台阶……………………………22
第七节 构建体育融合发展湘西模式…………………………28
第八节 加快教育体育信息化建设……………………………31
第九节 加强新时代乡村教育建设……………………………33
第十节 深化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35
第四章 重点工程……………………………………………………37
第一节 城区教育布局优化工程………………………………37
第二节 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工程………………………………38
第三节 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工程……………………38
第四节 美丽乡村校园建设工程………………………………38
第五节 “体育+”融合创新工程 ……………………………39
第五章 主要措施 …………………………………………………39
第一节 加强党对教育体育全面领导 ………………………39
第二节 大力推进依法治教治体工作…………………………40
第三节 加大教育体育经费投入力度…………………………40
第四节 全面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41
第五节 提高教育体育科研服务水平…………………………44
第六节 织密筑牢学校与学生安全防线………………………45
第七节 加强教育体育开放交流合作…………………………47
第八节 深化教育体育领域综合改革…………………………47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和体育事业是湘西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湖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决策部署,根据湖南省“十四五”教育、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和《湘西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州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一节 主要成绩
1.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十三五”期间,州委、州政府进一步加强对教育的领导,进一步完善教育工作决策议事协调机制。泸溪基础教育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古丈乡村学前教育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民族教育科研成果丰硕。深入实施科教兴州战略。先后下发了《关于实施四大工程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beat365网站假的吗_beat365手机版官方网站正规_beat365体育官网教育发展脱贫工程实施方案》《beat365网站假的吗_beat365手机版官方网站正规_beat365体育官网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关于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推动新时代民族教育振兴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支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文件,为较好地完成教育“十三五”规划各项指标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扎实推进教育脱贫工程。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从学前教育到大学阶段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全覆盖政策,教育扶贫零问题通过国家验收,全州没有一个学生因为贫困而辍学,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2016年重点推进城镇班额均衡化、农村学校标准化、城乡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四大工程”,新建、改扩建城镇学校,增加城镇学位,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得到有效化解;维修改造农村薄弱学校校舍,全面消除农村学校D级危房,基本达到国家“20条底线”要求。持续推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2018年启动了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实施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计划、义务教育城乡学校标准化建设计划、学前教育普惠发展计划、现代职业教育“1+7”攻坚计划、普通高中特色发展计划、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城乡师资统筹配置及培养计划、消除大班额行动计划等“八大计划”,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教育经费投入进一步加大,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教育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到“十三五”末全州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852所,在校学生56.99万人,比2015年增长5.22万人。其中,新建农村公办幼儿园84所,全州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87.34%,比2015年增长20.22%,超“十三五”规划预期指标5.34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7.1%,比2015年增长6.1%;特殊教育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5%,比2015年增长28%;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市区)的比例达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1.2%,比2015年增长10.5%;高等教育在校生5.78万人。“十三五”期间完成教育事业投入109亿元,新建、迁建、改扩建城区学校31所、农村学校210所,扩大学位6万余个,其中先后投入资金20亿元新建5所、扩建3所职业学校,新增学位8000个;全州民办学校累计投入资金20多亿,新增学位20000余个,12所芙蓉学校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得到大力改善,平安校园创建实现了全覆盖,全州城乡教育信息化取得显着成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湘西现代职教集团成功创建省级示范性职教集团,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着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明显增强,教育小康各项指标基本达成,我州教育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2.体育事业成绩显着。全民健身事业蓬勃发展。“十三五”期间完成体育事业投入28亿元。体育场馆和健身场地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各类体育场地数量3020个,全州人均体育场地设施面积达1.5平方米。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基本形成,州级各类体育协会23个,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共131个,在册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1445人,全州国民体质监测总体合格率92%。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每年举办县级以上全民健身赛事活动100次以上,全州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到100万以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得到挖掘、整理和传承。在2018年湖南省第九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我州代表队获金牌22枚,夺金牌总数全省第一。在2019年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上,湖南省共获得10枚金牌,其中我州运动员获得7枚金牌,州教体局和州体校被授予“湖南省民族体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青少年竞训取得优异成绩。全州建有州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8个、省级重点基地4个、省级传统体育项目校7所、省级体育俱乐部4个、国家级体育俱乐部1个、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5个,为我州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力量源泉。共向上级训练单位和高校输送优秀运动员100余名,为湖南省和国家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我州培养输送的运动员在国际国内各类大型比赛中,共获得国际金牌6枚(奥运会2枚,世锦赛4枚);亚洲金牌7枚(亚锦赛5枚,亚洲大奖赛2枚),全国比赛金牌61枚(全运会2枚,全国青运会3枚,全国锦标赛22枚,全国冠军赛14枚,全国青少年举重比赛2枚,全国青年锦标赛5枚,全国三跤总决赛1枚,中国攀岩联赛总决赛1枚,全国青年及U系列比赛7枚,全国少年比赛4枚)。在2018年湖南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上,湘西州以综合金牌95.5枚的成绩位居全省第五,获得了体育道德风尚奖。2020年湖南省青少年锦标赛上,攀岩、举重、体操、摔跤项目保持领先优势,团体总分和金牌数均位列全省前三名。学校体育工作稳步推进。《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得到全面实施,初步实现每名学生熟练掌握1—2项运动技能,全州中小学生健康优秀达标率4.5%。有国家级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40所、足球特色幼儿园11所,高水平足球运动队建设基地1个。全州中小学建成11人制足球场26块,8(7)人制20块,5人制57块,合计103块足球场。体育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湘西州体育产业总产出近22亿元。全州建有体育彩票网点143个,发行销量逐年增长,“十三五”期间总销量4.7亿元。体育培训、体育康复、体育旅游等新兴业态加速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第二节 主要问题
1.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较为突出。新时代迫切需要教育事业发展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迈进,我州教育发展水平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要求新期盼。需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布局、缩小城乡以及校际之间教育发展差距、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需要进一步补齐农村义务教育与职业教育短板。需要解决学前教育公益普惠程度不够、普通高中教育同质化问题(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为91.2%、40%,与全省93.29%、53.64%的平均水平有差距)。有效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体系制度尚不健全,教育支撑引领创新发展的能力不强,教育整体质量亟待提高,
2.教育治理能力水平有待提高。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育人机制没有健全,需要进一步营造潜心治校、协同办学的优良环境。未成年学生保护工作任务艰巨,心理健康教育比较薄弱,需要进一步强化校园安全管理。素质教育尚未得到充分发展,必须锻造一支懂治理、能治理、善治理的教育干部队伍,必须培养一支师德高尚、能力过硬的教师队伍,必须提升教育科研、教育信息化水平。要健全城镇“大班额”防控长效机制、重视化解“大校额”问题。要开展教育治理综合改革,形成学校有文化内涵、校长有治学理念、教师有爱生情怀、学生有远大理想的良好教育局面。
3.体育发展基础亟待夯实。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仍有明显差距。落实《全民健身条例》规定的“三纳入”工作还不到位,体育事业经费不足,群众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体育科研服务机制还不够健全,科研设施设备落后,高水平科技成果较少。群众体育活动场所开放力度不够,人均体育场地、人均体育消费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仍处在较低水平。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体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青少年竞赛训练条件设施明显不足,项目结构布局还有待优化,一些影响广泛的基础大项和集体球类项目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业余训练体制机制创新不足,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匮乏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中小学体育专业师资明显不足,体育教学场地设施条件急需进一步完善。部分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体育师资力量薄弱,经费投入和场地器材严重不足,造成体育课程开设不齐不足。学校大课间、阳光体育运动开展还有待提升和提质,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和效果还难以有效保障,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体育产业总体规模小、产值较低、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体教融合机制有待完善,体旅融合项目有待培育。
第三节 机遇与挑战
1.国家教育现代化加快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描绘了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宏伟蓝图,国家教育现代化的加速推进为我州教育发展带来了战略机遇与挑战。
2.湖南省科教强省战略发展。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坚持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大力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重大成就。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和建设科教强省的重大部署,提出了加快建设教育强省、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在新的历史时期下,“三个高地”战略定位和“四新”使命任务催生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为我州教育事业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与挑战。
3.湘西州乡村教育振兴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将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作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湘西州委提出“三区两地”发展思路,积极创建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延续精准扶贫义务教育保障政策,实施乡村振兴“六大行动”,大力推进乡村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泸溪乡村教育振兴的县域探索、古丈乡村学前教育发展经验提供了示范引领作用,我州乡村教育迎来了良好发展契机。
4.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完善革命老区中小学和幼儿园布局、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实施省部共建职业教育试点项目等利好政策措施。《湖南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加强对民族地区教育支持力度,提出了“以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为重点,加大民族地区教育投入,改善民族地区办学条件,提升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加强针对民族地区师资队伍建设的专项培养培训”等有力措施,明确了要把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到全省平均水平。中共中央国务院、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教育工作,为我州教育事业发展乘势而上带来重大机遇与挑战。
5.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精心谋划,狠抓落实,不断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体育强国建设纲要》进一步明确提出,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新机制,为推动体育强国建设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为新时代湘西州体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6.群众体育需求强劲增长。美好生活离不开体育,人民群众需要体育充实生活内容、提升生活品质。体育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绿色产业、朝阳产业,是供给侧改革新的增长点。人民群众对体育的需求日渐强烈,体育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更加有力,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体育事业,进一步推动体育强州建设,是我们面临的新挑战。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教育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教育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入实施“三高四新”发展战略和“三区两地”、“五个湘西”建设,聚焦“城乡教育一体化”“体教融合”“双减”“教育评价改革”“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改革”等一系列战略性、紧迫性和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强基础、优结构、补短板,加快教育体育强州步伐,奋力谱写湘西州教体事业新篇章。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坚持立德树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加强教育公益性,加强师德师风、校风学风建设,优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体系,推动全州教体事业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2.坚持综合改革。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深化教育体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改革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内涵发展,激发内生活力,推动湘西州教育体育现代化发展。
3.坚持服务社会。提高教育体育服务湘西州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能力,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立足湘西大地办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打造特色校园文化、体育文化,促进湘西州教体事业特色发展。
4.坚持融合发展。发挥体育促进城乡活力、文化繁荣、健身消费、旅游发展、乡村振兴等方面的作用,加强体育与健康、旅游、文化、养老、建筑、信息产业多元融合、深度融合。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
5.坚持依法治教。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教育体育改革发展,坚持依法管理、依法办学、依法治校,提高教育体育治理法制化水平。强化以人为本、科学育才的“绿色教育”办学理念,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全州教体系统将着力创建文明学校,塑造“四有”教师,培养“五育”新人。到2025年,各级各类教育普及、均衡发展目标基本完成,多样化可选择的优质教育资源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全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教育体育发展水平主要指标达到全省中上水平,教育质量跻身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前列。
坚持“236”总体发展思路,推动教体工作“两优”发展,即“优先发展”和“优质发展”;打造教体事业“三区”特色,即成为湖南省体教融合示范区、乡村教育特色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样板区;实现“六个突破”:一是教育布局新突破。统筹考虑城市产业布局调整、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因素,科学规划教育布局。二是教育科研新突破。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关系,整合州教育科学研究院、州教育考试院、州教育科学技术院等部门优质资源,全力促进湘西州教育科研高质量发展。三是教育信息化建设新突破。抓住作为信息化2.0示范州的发展契机,全面建成“三全两高一大”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大平台。四是教师队伍建设新突破。以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基本素质。五是教育评价机制体制改革新突破。深化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教育评价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六是体教融合新突破。推进体育强县、强校、强项、强人“四强”工程,构建体教融合“湘西模式”。
10项分类发展目标:(1)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程度进一步提高。到2025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2%以上,县域内幼儿园专任教师总数与在园幼儿总数之比不低于1∶1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5%以上,50%的县市通过国家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2)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新进展。促进县域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到2025年,义务教育巩固率稳定在98%,其中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实现2个县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达到国家验收标准。(3)高中教育特色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普通高中师资和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到2025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3.5%。(4)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显着加强。职业教育发展制度基本健全,职业学校层次结构合理,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相互融通,职业学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学校专业建设能力增强,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整体提升。(5)普通高等教育结构体系进一步优化。到2025年,州内高等教育学校在校学生达到6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5%。(6)继续教育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到2025年,以开放大学、职业院校等各类教育机构为依托,形成州、县、乡三级社区继续教育网络,公民接受继续教育的普及率达到50%,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达到40万人次。(7)全民健身战略全面推进。基本建成覆盖全州城乡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民健身站点数400个以上,每万人拥有体育社会组织2个以上。2025年我州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达总人口的2‰。(8)青少年体育工作进一步深化。推进中小学体育师资和场地设施建设,改革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和课余体育工作,培养学生的健康理念和健身习惯,切实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9)体育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效。体教融合探索出“湘西模式”。体旅融合探索出“湘西品牌”。建立和完善体育产业统计体系,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力争达到30亿元以上,体育彩票销售达到7.5亿元以上。(10)体育文化建设取得新成就。中华民族体育精神、健身健康理念得到全面增进,湘西州民族体育文化挖掘整理与传承保护取得新成效。
专栏1 湘西州“十四五”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一览表 | |||
主要指标 | 2020年 | 2025年 | 指标属性 |
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 | 87.34 | 92 | 预期性 |
公办及普惠性幼儿园占比(%) | 84.16 | 85 | 约束性 |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 97.1 | 98 | 约束性 |
义务教育均衡县(市、区)的比例(%) | 100(基本均衡) | 25(优质均衡) | 预期性 |
三类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 | 95 | 95 | 约束性 |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91.2 | 93.5 | 预期性 |
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占比(%) | 30 | 60 | 预期性 |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 40 | 55 | 预期性 |
新增劳动力受高中阶段以上教育比例(%) | 90 | 91 | 预期性 |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10.5 | 11.1 | 约束性 |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 | 1.5 | 1.9 | 预期性 |
全州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 36 | 40 | 预期性 |
达到《国民体质标准》合格以上达标率(%) | 92 | 93 | 预期性 |
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 | 0.5 | 2.0 | 预期性 |
县市区全民健身中心比例(%) | 100 | 100 | 约束性 |
体育彩票销售(亿) | 累计4.7亿 | 累计7.5亿 | 预期性 |
第三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入学习,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教育工作的根本标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开发各学科课程中蕴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学科课程,融入各学科教学,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融入教师队伍建设,融入学校管理工作中,树立优良学风、班风、教风、校风,建设平安、文明、和谐校园。加强课程思政工作,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新格局。深入开展党史、国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的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湘西爱国主义教育的研学基地建设,组织开展“继承红色基因、红色文化进课堂”春游秋游主题活动;加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配优建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打造一批思想政治教育青年教师骨干、优秀团队以及教育名师和“名师示范课堂”。
2.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业水平。坚持质量立校,校长要切实担负起提高教学质量的职责,围绕教育教学质量这一核心,提高课程领导力和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教师要树立先进教学理念,提高课程建设力,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学生要勤奋学习、独立思考,积极开展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提高学习效率。在坚持公益性和规范性的基础上,统筹规划、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竞技竞赛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学习生活。充分发挥国防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丰富学校国家安全和国防教育内容,提升青少年国防意识和军事素养。
3.加强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体系建设。实施学校体育固本行动,把体质健康和运动技能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重要指标,优化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场地场馆、器材配备,丰富学生健康知识,将健康教育全面纳入学校教育。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全面改善学校美育环境,加强美育师资队伍建设,深化学校美育教学改革。推进高雅艺术、戏曲进校园,开展班级合唱比赛、艺术展演等美育活动。探索推进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工作。创建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和传承基地。构建学科教学和校园文化相融合、家庭和社会相衔接的综合劳动、实践育人机制。组织学生参加校园绿化美化、种养植等校内劳动和农业、工业、商业、服务业体验等校外劳动,以及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开好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挥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营地作用,广泛开展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活动,加强学生社会实践、志愿公益和创新创业教育。
4.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巩固深化教育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经验成果,深入开展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持续推进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力争实现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全面重视青少年身心健康,多形式、多途径开展健康教育,加强和改进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升学生健康素养。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
第二节 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巩固提高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程度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施教育质量提升攻坚行动,全面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1.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安全优质发展。以县市为单位规划幼儿园布局,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支持利用农村中小学闲置校舍等公共服务设施改扩建为公办园。鼓励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街道、村集体举办幼儿园。建立与管理体制相适应的生均拨款、收费、资助一体化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加强学前教育管理机构和专业化管理队伍建设。支持引导幼儿园充分利用湘西自然和文化资源,合理布局空间、设施,为幼儿提供有利于激发学习探索、安全、丰富、适宜的游戏材料和玩教具,大力推进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教育改革工作,构建幼儿园与小学教育双向衔接的有效机制。到2025年,全州学前教育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85%,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0%。
2.提高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科学编制城乡学校布局专项规划。按照城镇化规划和常住人口规模预留足够的义务教育学校用地。落实教育行政部门参与前置审核新建居民小区配套学校建设,在新区开发、旧城改造居民住宅区合理配建中小学校,增强容纳能力。单独核定并落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残疾学生公用经费。以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等多种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加强芙蓉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与管理,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建立健全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和反馈改进机制。继续开展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县市跟踪督查,到2025年,完成2个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市的创建工作。研究制定并实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制定中小学理科教学质量提升专项计划,制定并出台义务教育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方案。
3.推动高中学校多样化特色发展。根据全州高中教育普及攻坚实际需求新建、改扩建一批学校,加强学校功能室建设,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供给。推动高中学校多样化发展,统筹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保持高中阶段教育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到2025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3.5%以上。推进高中学校特色发展,全面加强高中特色课程建设,实施高中特色学校创建工作。推进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加强学生生涯规划指导,深入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4.提高特殊群体受教育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办法,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镇发展规划。创新留守儿童及其他困境儿童的关爱教育形式。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以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为重点扩大特殊教育资源,支持州特殊教育学校改扩建,开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发展以职业教育为特色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依托州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湘西州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和指导中心。泸溪、花垣、保靖、龙山等县完成特殊教育学校改扩建工程。县市依托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特殊教育康复中心,对残疾儿童进行康复教育。康复儿童就读普通学校实现“零拒绝”。完善专门学校建设工作。到2025年,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毛入学率达95%以上。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开展特殊教育教师免费培养和优秀人才引进工作,配齐特教专业教师和教辅人员,按当地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基准线的50%增核绩效工资总量用于发放特殊教育教师岗位补贴。
专栏2 特殊教育优化布局项目 |
改扩建4个30万以上人口县特殊教育学校(泸溪、花垣、保靖、龙山),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并配套建设永顺、凤凰、泸溪、花垣、保靖、龙山6县特殊教育康复中心。为接收5名以上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学校建设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州民族特殊教育学校新校区。 |
第三节 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
加快职业教育办学格局由政府举办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转变,发展方式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办学模式由参照普通教育向产教深度融合的教育转变,推动职业教育增值赋能、提质培优,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到2025年,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更加协调,职业教育标准体系更加健全,办学特色更加鲜明,职业教育服务湘西州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1.加强职业教育办学体系建设。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构建起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巩固中职学校基础性地位,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促进职业教育公民办协调发展。州本级、8县市重点办好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各1所,并以此为依托建好州、县级职教中心,创造条件建设具有湘西特色的民族职业教育城,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举办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多措并举增加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学位。建好一批集教学、实训、培训、职业技术服务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到2022年全州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达标。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持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发展本科职业教育,建成民族特色凸显的“双高计划”职业院校、“楚怡”品牌职业院校,推进中高职衔接、中高本贯通。进一步加强湘西现代职业教育集团的引领作用,提高共商共建共享水平,构建全州职教“一盘棋”,打造国家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开展职普融通的办学模式和育人方式改革试点研究,积极探索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学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学籍互通、师资互用等职普融通办学方式。积极探索构建“岗课赛证”四元融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2.加快推进产教融合办学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结合。根据全州产业转型升级、社会民生发展新趋势,加强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与建设。进一步完善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建设,推进“引企入教”,加大与500强企业、区域龙头企业、高新科技企业、规模以上企业的合作,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共定、师资共培、教学共担、资源共享”改革,提升校企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大力支持和推进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改革,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园区。培育遴选产教融合领军人才。加快承接产业转移跨区域应用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推动校企合作科技创新研发。积极开展“1+X”证书试点,支持职业院校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到2025年,实现学校骨干专业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达30%以上,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60%。
3.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能力。努力打造服务湘西州社会经济发展的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加强职业教育服务湘西技能型社会建设的能力。积极发展职业继续教育,推进学分银行建设,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健全社会培训机制,畅通社会人员学习—就业—再学习的通道,打造一批服务乡村振兴、“产业四区”建设、文化传承与创新、社会事业的高质量培训品牌。继续推进特岗师范生、农技特岗生培养计划。加强学校专业设置建设,围绕湘西州“产业四区”建设特别是“四个千亿”计划,统筹协调优化全州中、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布局,支持各中职学校重点办好1-2个专业群,支持湘西职院重点办好民族工艺与文化旅游、现代农业、智能制造、信息工程、交通工程等专业群,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武陵山片区高水平专业群。全面提高职业教育在培养本地区建设人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方面的服务能力。支持职业学校利用办学资源开展面向普通中小学校的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
专栏3 职业教育基础建设 |
湘西职院能力提升。建设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基地、文化旅游综合实习实训楼、新能源汽车实习实训基地、现代农业实习实训基地、综合能源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基地、承接产业转移中试基地、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中心;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利用原湘西水电学校空置校园校舍和湘西职院空余编制,州本级独立建设好湘西经贸学校;吉首市民族幼儿师范学校异地搬迁建设,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配套建设给排水、电力、消防、运动场等基础设施;实施凤凰职专二期建设工程,加快泸溪职教中心建设,推进龙山职中建设,推动古丈综合职校搬迁,新建高新区民族职业教育城,确保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国家建设标准。 |
第四节 整体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
完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整体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1.完善全州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争取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扶持政策,加强我州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建设,形成综合型大学、师范院校、职业院校、以及社区开放大学等类型完备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支持吉首大学建设成为具备高层次人才培养与高科技研发能力的综合性大学,力争创建“双一流”学校;吉大师院整体并入吉首大学,吉首市民族幼儿师范学校与州民族文化艺术职业学校合并组建湖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支持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提高办学水平,打造成为有民族特色的高等职业学校;支持湘西州民族广播电视大学及其办学体系整体转型为湘西开放大学,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到2025年,全州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5%以上。
2.提升高等院校研究与服务水平。立足于“三高四新”战略发展高度,支持高等院校汇聚资源,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服务全州乃至湖南省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培育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加强数学、物理等理科基础学科建设。大力推进教育学科基础研究工作,充分发挥高等院校教育科研引领、指导作用,鼓励高等院校教师积极开展基础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推动高等院校、中小学校、幼儿园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展深入广泛的教研教改协作交流。支持吉首大学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举办或联合举办基础教育,支持高等院校充分利用基础教育办学资源建设好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制定推进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激励政策。提高高等院校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专栏4 高等教育结构优化 |
吉首大学扩建。新建综合教学楼、图书馆、艺体中心、实训中心、学生公寓、食堂等,建设面积20万平方米;实施吉首市(吉首大学)体育文化公园建设,体育馆(包括游泳馆、标准田径运动场及各类训练场馆)、武陵山民族体育博物馆、5公里山地车赛道;篮球场、七人制(包括五人制)足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民族传统体育场地、攀岩设施、滑板、轮滑、拓展运动等场地设施,健身步道5公里、停车场、市政道路等配套设施。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改扩建。开展潕溪书院文保区周边环境提质改造;新建图书馆、学生宿舍、实训楼、音乐艺术楼、综合体育馆等;建设智慧校园系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教育实践基地和附属幼儿园,总建筑面积10.2万平方米;强化人才队伍及学科专业建设。电大改扩建。改扩建教学楼、实训楼、图书馆、运动场馆、食堂、学员宿舍、教师周转房等学校设施,建筑面积5.30万平方米。加强内涵建设,完善附属工程,增添教学设备。 |
第五节 加强终身教育服务体系建设
研究制定政府统筹、相关部门和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工作机制。开发一批面向社会开放共享的优质继续教育网络课程,支持湘西州开放大学举办乡村振兴学院,依托湘西州开放大学建设一批继续教育基地。引导职业院校、技工学校面向企业职工、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退役军人、退役运动员等重点人群开展培训,深入推动乡村、社区、家庭、社团、企业等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和学习型城市建设。加强老年大学建设,提高县市区老年教育资源供给能力。整合各级各类学校、科研机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企业等,建设服务终身学习的资源体系。建立健全学分银行制度和学习成果认证制度。
第六节 推动体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全面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1.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制定的《全民健身条例》,制定和实施《湘西州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全面推动“五纳入”工作,即把全民健身事业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全民健身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全民健身工作纳入本级政府目标管理、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纳入单位文明创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全民健身经费随国民经济水平提升逐步增长。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各县市建立测试中心(站),组织开展抽查测试与公示工作。加强学生体质健康测评和分析总结,提升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2025年学生体质合格率达96%以上,优秀率达10%以上。
2.加强体育场地设施规划建设与利用。以体育中心场馆、健身步道和体育公园等公共设施项目为重点,加大全民健身设施建设与管理力度,加强城乡绿道、健身步道、自行车道、全民健身中心、生态体育公园、社区文体广场以及足球场等场地设施建设,“十四五”期间建设完成8个体育场馆中心,实现全州8县市全部拥有体育场、体育馆、全民健身中心、户外徒步线路等硬件体育设施的目标。全州建设3000公里以上健身步道,完成16个生态体育公园建设,规划建设40个营地(户外露营、自驾等营地),8个职工健身示范基地等一批精品健身示范工程。创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50所,创建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50所,新建和扩建学校足球场50个,笼式足球场30个,建成16片以上社会足球场地。
专栏5 生态体育公园与体育场馆中心建设 |
生态体育公园建设:每个县市要扩改建或新建2个以上生态体育公园,建成36个生态体育公园,包含射箭馆、羽毛球馆、足球场、篮球场等;建设八面山等30个“体育+文化”旅游景区;建设50条体育旅游线路,主要包括健身步道、自行车道、越野赛道等体旅结合项目。 体育场馆中心建设:建设湘西州体育产业园(基地),县市区建设县级室内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田径、游泳等综合训练馆47个;建设全民健身中心8个;在古丈、花垣县新建民族体育馆2个;在古丈县建设举重训练馆1个;建设州级攀岩基地、吉首市攀岩基地2个;建设县级青少年业余训练基地(学校)7个;在花垣县十八洞村、古丈县默戎镇中寨村等建设青少年体育户外运动基地8个。 |
切实加强县级全民健身中心和户外运动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居委会)全民健身室外路径和农村行政村(社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整体上着力构建县市、乡镇(社区)、行政村三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城市15分钟健身圈。公共体育场地开放率达100%,人均拥有体育场地面积1.9平方米,100%的乡镇(社区)、行政村建有便捷实用的公共体育健身设施,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达100%。推动体育场馆社会开放和开发。推动学校体育场地和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完善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补助政策。推动州、县市中心体育场馆充分利用自身附属设施和闲置用地,融合周边地产、公园绿地等资源,打造集健身服务、场馆运营、竞赛表演、商贸休闲等为一体的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
3.健全和巩固体育社会组织体系建设。县级以上体育总会覆盖率达到100%,全州建立县级以上专项体育协会或社团70个以上,民间体育俱乐部200个以上。全民健身站点数400个以上,每万人体育社会组织数2个以上。80%以上的城市街道社区、60%以上的农村乡镇设有体育组织。城市街道社区普遍设立体育健身站(点),60%以上的乡镇设立体育健身站(点)。
4.打造区域和民族特色群体活动品牌。广泛组织户外健步行(跑)、工间操、登山、骑行、排舞、游泳、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篮球、排球、苗鼓、摆手舞、武术、健身气功、太极拳(剑)、跳绳、踢毽、门球等健身活动。州级每年举办1次“全民健身日”群众健身展示活动、1次“beat365网站假的吗_beat365手机版官方网站正规_beat365体育官网州直机关全民健身活动周”活动、4次以上全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继续打造户外休闲运动品牌和区域特色山地马拉松、徒步大会等大众户外体育赛事品牌。精心组织“穿越大湘西”“云端上的骑行”“矮寨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国古丈·两山100山地越野赛”等有影响力的健身运动品牌活动。每县市创建1-2个全民健身主题或民族特色的品牌活动。全州每年举办各级各类健身活动100次以上。
专栏6 打造系列品牌活动丰富休闲体育 |
打造“2+8”体育品牌赛事体系。其中“2”是指结合湘西山地资源和民族文化特色资源优势,重点打造2个国际品牌体育赛会——“魅力湘西国际山地休闲体育大会”和“梦里湘西民族体育狂欢节”,并将其塑造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赛会品牌。“8”是指主要依托各县市资源特色和优势打造8个特色品牌赛事,形成“一县一品”赛事体系。 |
5.加强科学健身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构建较为完善的辅导基地网络。依托吉首大学、州卫健委、吉大师院、州全民健身服务中心、体育健身俱乐部等机构,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辅导工作,州级协会每年举办1次以上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义务健身辅导培训,每年培训辅导总数达300人以上;县市每年举办1次以上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义务健身辅导培训,每次辅导合格指导员40人以上。力争2025年我州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达总人口的2‰,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人数增加20%以上,其中直接服务群众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超过1千人。组织全民健身志愿者队伍,服务全民健身工作。关注老年人、残疾人等各类人群健身活动,每年举办1次以上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每年举办1次为残障人义务服务的体育健身教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辅导培训活动。特殊教育机构和普通学校要提供适合残障学生特点的体育健身与体育康复项目,促进我州全民健身事业均衡发展。
6.推动体医结合加强康体融合发展。加强体育与医疗、养老等融合力度,积极发挥体育在防病、治病、康复等方面的作用。大力发展康体服务体系建设,引进和培育一批康体服务品牌项目,引导健身机构、医院、体检机构开展健康体检、体质测定、健康管理、运动康复等服务,打造慢性病运动防控平台。积极推进湘西州人民医院康复中心的体医结合试点。加大湘西民族中医药运动康复的应用与推广力度,依托中医院、民族医药机构和吉首大学医学教育机构,探索中医药运动康复与养生保健相结合的康体融合特色模式。
(二)开创青少年体育工作新局面
1.完善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建设。积极开展青少年体育竞赛,加强青少年体育竞赛的组织和管理,根据省级以上比赛项目并结合湘西州的实际设置竞赛项目,湖南省设置的竞赛项目原则上在湘西州相应竞赛体系中要予以体现。切实发挥青少年体育竞赛的杠杆作用,全州每2年举办1次州级运动会,各县市区每年至少要举办2次青少年单项体育赛事,每年举行1次综合体育运动会。积极支持和办好全州少数民族运动会。加大办赛投入,提高办赛水平,促进青少年体育竞赛多元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逐步建立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法规健全、评价标准科学的青少年竞赛管理体系。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制定并落实配齐体校教练员计划,多渠道配备好业余体校教练。教体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强对教练员的考核和管理。加强校园足球师资队伍建设,培养100名校园足球教练员、200名裁判员。实施湘西州“精英”教练培养计划,积极引进高水平教练员,重点培养奥运项目青少年训练“领军型”教练。
2.加强特色和优势项目布局。特别是要加强举重、体操、摔跤、攀岩后备人才基地建设,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重点倾斜,把柔道、跆拳道、拳击、中国跤项目作为提高我州竞技体育的突破点,做强田径、游泳、乒乓球等金牌大户项目。力争举重、攀岩和体操三个项目在冲击奥运会金牌比赛中取得新突破。各县市切实做好重点项目挖掘和支持工作,吉首市的攀岩、泸溪县的短跑、花垣县的举重、保靖县的长跑、永顺县的体操、龙山县的篮球、凤凰县的乒乓球、古丈县的举重等项目要继续形成自身特色和优势。抓好“四强”工程,全州常年坚持业余训练的总人数达2000人以上,重点跟踪培养100名以上优秀体育苗子,向省输送100名以上优秀运动员,向高校输送100名以上优秀学生。
3.加强体育学校和训练基地建设。加大对体育设施建设和器材配备的支持力度。办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完善项目结构和学段结构,营造校园体育传统项目文化。支持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建设,为青少年搭建具有强体验性、实践性、参与性的体育、艺术等综合平台。在保持省级、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品牌的基础上,“十四五”期间再争创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个。推进州民族体育学校搬迁工作,逐步办成全国知名特色校、品牌校。新建2个攀岩基地,切实做好州民族体育中心训练馆改建举重馆工作。高质量、高水平举办好2024年全州第十五届运动会。
4.加强青少年体育组织网络建设。大力培育青少年体育组织,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中小学体育俱乐部和各类青少年体育组织建设,完善政策措施,激发社会活力。建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服务质量标准制度,开展各级示范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创建活动,完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赛制度和管理人员培训制度。积极协调和支持“全国体育运动学校联合会”等体育社团组织在湘西州内开展青少年夏(冬)令营等活动,倡导各地发起成立青少年体育联合会。
5.加强青少年业余训练体系建设。结合区域特色,发挥传统优势,合理规划布局,完善县市级以上青少年业余训练单位建设。各县市区要布局建设好本县市区的业余训练网点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积极组织参加各项青少年体育竞赛和开展青少年体育夏(冬)令营活动,全州逐步形成以各级体校为龙头、各类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为重点、各体育特色学校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基础、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青少年体育训练体系,实现“州有优势项目、县有品牌项目、校有传统项目”的总体格局。
第七节 构建体育融合发展湘西模式
1.深入推进体教融合工作创新。贯彻落实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精神,充分发挥我州教育和体育机构合并、事业发展同步的体制优势,建立体教融合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协调。进一步健全体教融合发展各项制度政策措施,研究出台《关于深化体教融合加快建设体育强州的意见》。按照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的原则,探索构建“全民健身、竞技夺牌、体教融合、体育强州”发展新模式。支持普通中小学校按“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要求申报州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进的体教融合育人新机制。
2.打造校园特色体育运动品牌。加强特色优势体育项目支持力度。深入开展校园“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1小时锻炼时间,积极推进“一校一品”建设。建立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为一体的中小学体育竞赛体系。支持学校通过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与各级各类体校联办运动队等形式,创新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围绕足球、篮球、排球、体操等特色优势项目打造校园特色体育项目。推动校园积极开展秋千、高脚马、板鞋、射弩、舞龙舞狮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因地制宜开展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活动,探索开展户外趣味运动的植入,做好户外体育研学教育和营地建设。实现“县县有特色、校校有项目、人人有技能”的目标。
3.大力建设体旅融合品牌项目。大力挖掘、整合和包装区域体育旅游资源,建设一批品牌体旅融合项目。结合湘西山水、生态、文化特色和优势开展徒步、穿越、溯溪、登山、瀑降等体育旅游资源的考察和整合,制定《湘西州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依托湘西州“山、河、谷、寨”等特色优势资源,推进体育与旅游、康养的融合发展,大力发展运动休闲、运动体验、康体度假、赛事观赏、山野户外和民族民间体育等融合业态。按照“一心辐射,核心引领,四大板块,双轴联动”的布局规划,推动知名体育旅游目的地建设。重点在酉水河沿线、紫霞湖、栖凤湖、八面山、吕洞山、羊峰山等地区,形成“1河、2湖、3山”的点轴布局。推动民族节庆体育文化市场开发,做好湘西州民族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开展苗鼓、摆手舞、毛古斯、民族民间武术、赶秋节等民族体育文化整理和市场推广工作。打造特殊人群运动品牌。
专栏7 体育旅游目的地建设 |
推动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按照湘西州生态旅游规划,打造“一心辐射,核心引领,四大板块,双轴联动”的布局规划。一心辐射,即以吉首市为核心,打造湘西州体育旅游综合服务核心,结合武陵山片区旅游中心城市、大湘西及武陵山片区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做好体育旅游的配套和服务工作。核心引领,即“德夯——十八洞——吕洞山”龙头区——充分发挥区域峡谷、民族风情、魅力乡村的核心品牌价值和体育休闲度假功能,结合苗寨体育文化、峡谷探秘、乡村步道、体育公园、露营基地、旅游赛事等资源优势打造国际体育旅游目的地。四大板块,即推动凤凰旅游黄金板块、老司城旅游黄金板块、大里耶旅游黄金板块和大矮寨旅游黄金板块体育旅游目的地建设。双轴联动,即依托高铁和高速交通,并辐射主要交通干道,构建北接张家界、南通怀化的体育旅游交通联动发展轴。依托酉水和沅水风光带,辐射两岸主要支流,构建水上及滨水体育文化联动发展轴。 |
专栏8 体育旅游线路建设 |
主要包括休闲旅游步道、健身步道、自行车道、户外探险步道等类型。推出50条较为成熟的体育旅游线路,打造3000公里以上健身步道。 打造湘西“红、橙、绿、蓝、紫”五彩系列品牌线路,其中红代表红色之路,橙色代表魅力乡村之路,绿色代表生态之路,蓝色代表民族文化之路,紫色代表探秘探险之路。着重以湘西州府吉首市为中心,根据湘西州山地、水系和民族文化资源特征,重点打造“三纵四横”州级主干道步道体系,各县市在州级步道体系基础上规划和修建县级步道体系,“十四五”期间每个县市建成不低于300公里的健身步道。“三纵四横”州级主干道步道体系具体包括: 三纵: ①塔卧——老司城——猛洞河——芙蓉镇——栖凤湖——高望界——天桥山——墨戎苗寨(鬼溪)——吉首市—吉信—凤凰古城沿线; ②泸溪县城——辛女山(岩、洞)——浦市古镇沿线; ③朵朵瀑布——大龙洞——大兴寨——小龙洞——芷耳——德夯——家庭村——重午苗寨——夯沙——保靖白云山——里耶——茨岩塘。 四横: ①泸溪县城——潭溪镇——河溪镇——吉首红枫林场——曙光村——中黄村——家庭村——幸福村——十八洞——紫霞湖——茶洞沿线; ②里耶(八面山)——碗米坡——芙蓉镇——小溪国家森林公园等酉水沿线; ③龙山惹巴拉——不二门——老司城——猛洞河——松木河——西米村——松柏水库——羊峰山沿线; ④浦市——(沿茶马古道)——凤凰古城——山江苗寨——禾库——雅酉红石林沿线。 |
第八节 加快教育体育信息化的建设
根据推进“国家教育信息化2.0试点省”建设要求,探索形成湘西州教育信息化2.0发展模式。把握智慧体育发展新机遇,开创湘西州教育体育信息化建设新局面。
1.完善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教育城域网建设,到2025年,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有效整合,基本建成教育资源数据库。制定数据规范,统一接口规范,建立一个州级常规应用服务和校级定制化应用服务结合的应用服务生态圈。形成“一个底层数据平台+一个应用生态圈”。
2.全面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实施学生信息素养培育行动,将学生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教师信息素养提升行动,启动“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探索人工智能支持教师培训新模式,制定智慧教育教师培养意见。整合优化数字教育资源平台,完善优质教育资源库建设。支持职业院校与互联网企业联合开展“互联网+”专业建设试点。推进高等教育智能学习创新发展。推进教育督导信息化建设。
3.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2.0工程。建设全州教育大数据中心,实施“数字大资源共享计划”,实现教育教学资源从以“专有资源服务”为主向以“大资源服务”为主转变,推动“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完成100所智慧校园建设任务,建设网络联校群,实现全州网络联校全覆盖,同步共享教学资源,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示范行动,在2—3个条件具备的县市设立“智慧教育示范区”,开展智慧教育探索与实践;设置“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确定一批试点县市区和试点学校,将新建“芙蓉学校”全部纳入试点学校,探索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创新应用,着力探索“双减”政策、新高考背景下的技术支持下的个性辅导、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综合素质评价。
4.打造智慧体育管理服务体系。加强对体育行业数据的全面采集、加工处理、挖掘分析,围绕解决教育、健康、产业三大核心诉求,以及政务大厅、身边服务、健康湘西等版块,积极谋划和开展体育“互联网+”工作,通过各种信息化产品服务和5G等信息技术手段,推动实现湘西体育服务的互联网化、智慧化。在全州智慧政务建设中配套体育子系统建设,全面提升政府体育管理服务能力。同时积极发展数字体育、在线健身、线上培训等新业务,推动体育场馆智能化、信息化建设,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培育体育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
专栏9 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 |
进行专线网络接入提速增质、城域网更新建设、无线校园、数字校园建设、优质资源建设、班班通设备更新、智能设备、教育网络安全、网络联校群建设、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等。通过5G、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智能感知环境和新型教育空间。全面提升教育管理、教学、教研和生活服务信息化水平。 |
第九节 加强新时代乡村教育建设
乡村教育是我州教育生态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制定乡村教育振兴专项行动计划,以“特色、优质、美丽”乡村学校建设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建设投入,改革和创新乡村教育发展理念,全面提升我州农村学校发展水平,为实施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1.全面优化乡村教育规划布局。将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以下统称为两类学校)建设作为推进我州农村教育发展的重点工作。县级人民政府要开展周密细致的调研工作,结合本地人口分布、地理特征、交通资源、城镇化进程和学龄人口流动、变化趋势,统筹县域教育资源,科学合理设置两类学校。既要防止过度撤并,又要避免出现“空心校”。原则上小学1—3年级学生不寄宿,就近走读上学,路途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4—6年级学生以走读为主,在住宿、生活、交通、安全等有保障的前提下可适当寄宿。在人口较为集中、生源有保障的村单独或与相邻村联合设置完全小学;地处偏远、生源较少的地方,一般在村设置低年级学段的小规模学校,在乡镇设置寄宿制中心学校,满足本地学生寄宿学习需求。
2.全面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加大乡村学校建设投入,保障乡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音体美设施设备和教学仪器、图书配备,设置必要的功能教室,建设劳动基地,改善生活卫生条件。在保障寄宿制学校基本教育教学条件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床位、食堂、饮用水、厕所、浴室等基本生活条件标准。推进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保障每个乡镇至少有一所公办幼儿园。支持村集体利用公共资源或闲置校舍举办幼儿园,人口集中的大村独立建园,小村设分园或联合办园。全面优化乡村学校文化环境,将乡村学校建成村民的社区活动中心、学习中心。
3.全面提升乡村教师队伍素质。根据乡村学校布局及办学规模,科学规划乡村教师队伍规模,优化乡村教师结构。加强乡村教师培训,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为乡村学校及教学点培养一专多能的教师。建立城市教师到乡村任教激励机制,畅通城乡教师双向流动渠道。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设立专项基金,州、县(市、区)分别对在乡村学校从教15年以上、10年以上的优秀教师给予荣誉和物资奖励。继续落实乡村教师津补贴制度,适度提高补助标准。加强乡村教师周转房建设,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乡村教师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实施城镇在职或退休正高级教师、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讲学的财政专项补助计划。构建城乡教师发展共同体,开展城乡学校对口帮扶和一体化办学,实现每一所乡村学校都有城区学校对口帮扶。
4.加强控辍保学兜住教育底线。全面落实控辍保学“六长”(县市长、局长、乡镇长、村组长、家长、校长)责任制和“三帮一”活动(明确一名教师、一名村干部、一名家长或监护人帮扶一名辍学学生),做到控辍保学一个不少,到2025年,全面消除适龄儿童少年因贫失学现象。实施职业教育“一家一”计划。全面落实国家学生资助政策,继续实施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新生一次性资助,确保资助对象、资助标准、资金分配和发放时间的精准。提升学生资助信息化管理水平,实现一网申请、比对、评等、发放,做好全国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工作。积极探索将资助和育人有机结合的“发展性资助”新模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全方位帮扶。加强学生资助机构与队伍建设,提高资助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政策执行力。
第十节 深化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进非物质文化进校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示精神,将民族优秀文化传承教育价值功能提升到立德树人的高度予以充分重视,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全面纳入到学校教育体系之中,全域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中的传承教育工作。深入挖掘湘西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完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学校、进课程、进课堂、进头脑,增强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打造湘西州民族教育的特色品牌,提升民族教育的文化影响力。
2.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在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本地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文化、人文自然地理等文化资源,以教室文化、校园文化长廊或文化墙、黑板报、宣传橱窗等形式,以绘本、童谣、儿歌、动画等创作体裁,融入到学校课程建设之中。创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硬件环境,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开发民族优秀文化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服务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信息化技术平台。到2025年,我州基础教育每所学校至少要完成1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建设工作。每县市至少要完成3所民族优秀文化传承教育综合改革基地学校的建设工作。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教学专业点建设,每所中职学校要完成至少1项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开展学校节庆礼仪服饰文化研究工作,形成湘西州学校师生校园服饰的特色文化。在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础上,科学保护和传承湘西土家族、苗族语言文字。建设土家族苗族语言传承保护教育基地。在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每年特招的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课程中开设不少于1个学分的土家语、苗语教学课时;在职业院校旅游专业开展土家语、苗语教学。
3.创新民族优秀文化传承教育教学实践。湘西优秀的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凝聚着全州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是发展湘西社会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湘西社会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组织学校创编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大课间活动,开发富有民族文化韵味的学校文艺节目和应用于实际教学与竞技比赛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组织开展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比赛、学校民族美术比赛、民族民间工艺技能比赛、民族文化艺术节活动、民族文化艺术展演等等。创建民族文化研学旅行基地,打造国内外知名的研学旅行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到2025年,每县市至少要完成1个民族优秀文化研学旅行项目的建设,至少开发完成1项民族优秀文化研学旅行的活动课程。
4.创新推动民族民间体育文化发展。研究出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政策,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多元化保护与传承工作,构建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体系。推动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立和完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体系档案和数据库。打造一批民族体育品牌赛事活动,申报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抢救保护一批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民族传统体育文物,出版一批民族体育着作与音像作品,建立一支民族体育保护队伍,评选与命名一批民族体育特色之乡、示范学校、传承馆(人)。推动民族民间体育文化进校园,加强传统武术、太极等民族民间体育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力度。
专栏10 民族教育体育特色发展 |
建设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综合改革基地学校、土家族苗族语言传承教育基地学校、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校服试点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校;新建及扩容提质举重、体操、攀岩、摔跤、民间武术、民族体育竞技基地。以列入国家、省级、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世界地质公园丰富的人文自然地理资源为基础,支持全州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医药文化、民族语言、民族服饰、民间文学、民间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书法、技艺以及饮食文化、高雅艺术、民间杂技等传统文化教育。 |
第四章 重点工程
第一节 城区教育布局优化工程
根据省委省政府有关城市群建设的战略部署,科学谋划、制定教育空间设施布局规划,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合理布局城区各类教育设施。加快推进吉首市和湘西高新区教育发展进程,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大各类教育投入,扩充优质资源,大幅度提高州府所在地城区教育整体水平,同时加强各县城区教育布局优化工作。
第二节 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工程
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加大投入力度,推广泸溪县教育改革、古丈县乡村幼儿园办园经验,发展龙山县、永顺县基础教育的规模优势,打造凤凰县教育对外开放窗口,全面推动我州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根据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以及职普融通发展的要求,深入改革高中教育管理机制体制,进一步加强高中阶段教育全州“一盘棋”统筹管理,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协调发展。
第三节 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工程
以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等新技术与教师队伍建设的融合,形成新技术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打造高水平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推动教师应用智能助手,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开展教师智能研修,提升教师智能教育素养,建设与应用教师大数据,智能引领乡村学校与薄弱学校教师发展。
第四节 美丽乡村校园建设工程
根据湘西州地理环境、人口分布、多民族杂居等实际情况,围绕打造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的总体目标,抓住花垣县、保靖县创建乡村振兴示范县契机,打造服务于乡村振兴的乡村示范校,推动振兴乡村教育与教育振兴乡村的循环互动,实施民族地区乡村教育特、优、美发展战略,推动乡村教育优化提质,促进乡村教育特色发展、优质发展,建设美丽乡村校园。
第五节 “体育+”融合创新发展工程
深化体教融合工作,创新学校体育工作,加强体育卫生健康工作,建设“健康湘西”体育文化。加强体旅融合发展,建设一批生态体育公园、汽车露营、自驾营地,规划一批精品体育旅游线路,加快推动体育产业创新发展。推动体育旅游健身步道“五彩”体系建设。依据湘西州山地、水系和民族文化资源特征,重点打造“三纵四横”州级主干道步道体系,打造湘西旅游健身红色之路、乡村之路、生态之路、民族文化之路、神秘探险之路即“红、橙、绿、蓝、紫”五彩系列品牌线路。
第五章 主要措施
第一节 加强党对教育体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各级党委、政府完善并落实定期研究教育体育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深入教育体育一线调研、为师生上思政课、联系学校和年终述职必述教育体育工作等制度。深入开展教育系统“四史”专题教育。牢牢掌握教育体育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导权,引导全体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实现大中小学、民办高校和幼儿园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推进教育系统基层党支部“五化”建设,推动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面提高基层党建工作水平,深化党建带团建带队建工作,推动党建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 大力推进依法治教治体工作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快构建政府依法行政、学校依法办学、教师依法执教、社会依法支持和参与教育治理的教育发展新格局。落实教体系统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严格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探索推进教体工作行政执法。加大教体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力度,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全面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组织开展“学宪法讲宪法”系列活动,增强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将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纳入中小学校外教育整体规划并推动建设。建立健全教体系统法律顾问制度,完善师生权益保护机制。加强学校法治工作,切实提高依法办学治校的能力和水平。推进地方性教育体育法规建设,严格执行新建居民住宅区配套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要求,坚持与住宅小区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
第三节 加大教育体育经费投入力度
调整优化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坚持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体育及法定增长要求,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原则上年初预算财政教育支出的增长比例应不低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增长比例,年中追加安排的财政教育支出比例应不低于年初预算时财政教育体育支出所占比例。提高小规模学校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发挥各级、各校教育基金会作用,吸引社会捐赠。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由上级转移支付和本级预算共同承担。强化政府教育体育投入主体责任,足额落实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用于教育,继续落实城市维护建设税、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土地出让收益金、体育彩票公益金中计提为教育体育资金等拓宽经费来源渠道政策,多渠道筹集教育体育经费。建立覆盖教育体育经费投入使用管理过程的绩效管理机制,优化经费支出结构,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投入重点予以优先保障。保证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生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第四节 全面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
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1.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构建和完善师德师风评价体系。健全教师荣誉表彰奖励体系,发挥典型引领和精神感召作用,大力表彰“四有”好老师。以展现教师时代风貌的影像作品和文学、新闻报道作品、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形式讲好湘西好老师的师德故事。开展师德师风优秀教师团队创建活动,开展师德师风优秀学校集体评比活动。加强师德考评,在全州遴选建设一批师德教育基地。完善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建立健全违反师德师风的惩戒制度。
2.推动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升。创新教师补充机制,着力培养本土教师,打造安教、乐教、适教教师队伍。以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为抓手,每年落实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计划400个以上。加强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专门教育和紧缺薄弱学科教师的培养。强化人才引进工作,培养引进具有影响力的战略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加强高校师范专业优秀毕业生的引进力度,对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通过直接考核的方式引进。通过“银龄讲学”计划,选聘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身体健康的优秀退休教师到基层薄弱学校任教。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计划。深入实施国培、省培计划,提高校本培训针对性、实效性,对全州中小学教师实行新一轮的全员培训,强化教师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训练。按照不低于幼儿园、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工资总额(含绩效工资)2.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逐步提高。实施名师名校长培育工程。完善名校长、名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机制。提高师范院校建设水平,建设本土化教师、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教育培训基地。制定并试行基础教育教师研修访学制度。
专栏11 实施“三名”师资培育 |
1.健全名校长、名教师、名教练评选机制,培养、引进具有影响力的管理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 2.分期分批实施名校长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建设。完善名师名校长工作室(站)培养体系,实施名校长、名教师、名教练动态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辐射、引领和示范作用。 |
3.推动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全面推行县管校聘改革。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教职工编制和岗位职数总数核定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科学制定适合各类教师队伍发展的编制动态管理措施,实施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及教师交流轮岗制,化解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支持职业院校实施固定编制和流动编制相结合的管理办法。探索实行高校人员总量管理,完善高等学校在编制管理、人员招聘、岗位设置等方面自主权利的保障措施。试点推行校长职级制,改革中小学校长的选拔、培训和考核管理工作。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体育教练员、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完善职业院校教师资格标准,探索将行业企业从业经历作为认定教育教学能力、取得专业课教师资格的必要条件。纠正“五唯”倾向,分类推进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符合中小学教师岗位特点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完善职业院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建立“双师型”教师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评价标准。加强中职学校教师、高等院校教师等系列职称制度改革,将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
4.提高教师待遇和职业地位。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合理提高教师待遇。建立健全义务教育教师工资随当地公务员待遇同步调整的长效联动机制,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保障所需经费足额纳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提高班主任津贴标准,落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的政策。落实教师定期体检制度。职业院校通过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培训、自办企业等所得收入,可按一定比例纳入绩效工资分配。健全符合高等学校特点的薪酬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收入分配自主权。逐步实施全州教师在州域内研学旅行的优惠政策,逐步扩大享有旅游景点门票优惠待遇的教师对象范围。依据教育部有关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赋予教师教育惩戒权。
第五节 提高教育体育科研服务水平
1.加强新时代教育科研体系建设。完善州、县、校三级教研工作体系,全面完成州、县市两级专业教研机构相对独立设置和人员配备工作。建设高素质、创新型的教育科学研究队伍,健全教研员准入、退出、考核激励和专业发展机制,全面落实教研员联系乡村学校、薄弱学校工作制度。聘请州内外有实践经验和科研能力的行政领导、学校校长(教师)、企业高层次人才等到州、县、校三级教育科研机构担任专职或兼职教研员。加强教育科研经费投入,建立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支持体系及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奖励机制。鼓励和支持教师广泛参与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引领教师探索、创新教书育人的方法途径,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2.提高体育科研能力与指导水平。完善体育科学研究工作机制,加强体育科研机构在全民健身、学校体育、专业项目、科学训练、体育人才培养等方面研究和指导职能。加强体育基础理论研究,为竞技体育比赛、教练员科学选材育材提供理论指导依据,做好各运动队、各后备体育人才基地和重点运动员提升竞赛成绩水平的跟踪研究与服务工作。加强体育实验室建设,开展身体形态、心理能力、竞技体质、生理生化、运动员伤病恢复、体质监测、体育营养等科学研究。做好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等体育比赛和国民体质监测的研究与指导工作。
3.全面落实科研“四个服务”。发挥教育体育科研工作重要专业支撑作用,做好“四个服务”,即:服务学校教育体育教学、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教育体育管理决策。围绕立德树人、“五育”并举、课堂教学、课程改革、教育评价、教师队伍建设、智慧教育等影响我州教育质量的重点问题和重大课题,科学设置“十四五”教育体育科学研究专项,加强区域教研、校本教研、网络教研和综合教研,更好地探索规律、破解难题、引领创新,促进全州教育体育高质量长效发展。
4.加强重点领域项目研究。加强对本土知名教育体育人物、历史名校以及本土教育体育发展史的研究。紧紧围绕促进均衡、公平、高质量发展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这一时代主题,聚焦教育体育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系统性研究、分类研究和重点研究,实现理论研究有突破、决策咨询上水平、指导实践见成效,形成一批服务决策、引领实践、推动发展的高质量教学改革成果,催生一批在省内能示范、在国内有影响的高水平教育体育科研成果。
第六节 织密筑牢学校与学生安全防线
充分发挥州、县市两级学生安全专业委员会和校车办统筹协调指挥作用,严格落实工作报告制度、联席会议制度、检查督查制度、信息报送制度、强制报告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合力。全面整合校园安全运行机制,形成高效科学的系列安全运行机制。牢固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把安全教育贯穿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常态化开展防性侵、防欺凌、防溺水、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网络安全、毒品预防、疾病预防、校车运行安全、应对地质灾害等安全专题宣传教育和相关应急演练,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积极创建平安县市、平安校园。全面落实中小学幼儿园安防“四项”建设任务,按照分级财政、分级负责的原则将所需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确保校园安全防卫项目优先支持、资金足额保障、拨付第一时间。进一步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和中小学生遭受性侵害案件强制报告制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完小以上学校都要建设心理健康辅导站(室),城区中小学和乡镇中心学校按师生比不低于1:1000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年生均10元的基准定额单列经费。落实校园食品安全卫生工作机制,建立卫生健康保障体系,加强学校卫生室(保健室)建设,教体、卫健部门加强协调,为中心完小以上学校配备专职卫生保健人员。
深入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着力提升学校供餐质量,建设一批“营养与健康学校”。深入推进校园食品安全“护苗”行动,抓好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全面推进“互联网+智慧食堂”建设,实现业务流程化、数据电子化、管理标准化。完善学校风险防范体系,县市教体局统一组织学校购买校方责任综合保险,所需资金按照学校隶属关系,由县市区财政和民办学校举办者保障落实。引导家长根据自愿原则参加保险,分担学生在学校期间因意外而发生的风险。鼓励各种社会组织设立学校安全风险基金或学生救助基金,健全学生意外伤害救助机制。加强校服质量检查和程序审查,落实“明标识、双送检”制度,积极推进民族校服进校园。
第七节 加强教育体育开放交流合作
加强对外交流。建立健全对外交流制度,创新交流的内容和形式,打造精品项目和文化品牌,建设具有湘西特色和国际国内竞争优势的专业、课程、教材、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品牌项目,并积极对外推介。建立高层次学术交流合作平台。结合本州实际,立足国际和国家视野,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积极参加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教育合作与交流,推动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和科研机构立足学科发展前沿,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承办高规格学术活动。积极引导和鼓励中小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及教育科研学术交流,充分利用外部优质教育资源服务于我州教育教学工作。
推进合作办学。推动教育集团化、联盟校开放办学,通过引进先进发达地区名校对口帮扶、州内优质学校牵头组建教育集团、城乡学校捆绑结对一体发展等方式,健全学校双向交流合作办学机制。多渠道吸引州外优秀教师、科研人员来湘西州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利用地处四省(市)边区的区位优势,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教育合作。积极参与高层面教育多边合作,对外合作提升到国际水平。积极对外推介湘西民族教育品牌,提升教育影响力。
第八节 深化教育体育领域综合改革
以教育评价改革为龙头,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努力破解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顽瘴痼疾。
1.深化考试招生改革。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科学选拔各类人才和维护社会公平出发,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健全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生制度。高中阶段学校实行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深化各类考试制度改革,出台传统文化、信息技术、实验操作、音乐、美术、体育等纳入考试考查范围的实施办法。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探索利用新技术手段改进综合素质评价。
2.深化招生入学改革。优化考试内容和考查方式,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和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合理划定城乡小学招生责任区域,优化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政策措施。将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完善学籍管理,加强在校学生学业档案数据库建设。
3.深化“双减”改革。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制定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外负担和不合理课内负担的具体措施,建立课程实施监测评价制度,建立课程建设和管理反馈机制。健全校外培训机构审批登记、监督管理、信息公开、年度检查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培训机构资金监管机制,明确行业准入方式和规则,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分类监管,全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推动中小学校课后服务改革工作。
4.深化民办教育改革。健全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体制,原则上不得审批设立新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含民办九年一贯制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和完全中学)。坚持协调发展,构建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民办教育办学体系。打造优质特色民办教育品牌。加强民办教育规范管理,严格控制民办学校在校生占比规模,理顺“公参民”学校体制机制。完善民办学校规范发展机制,健全民办学校办学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民办学校优质特色发展。
5.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改革,鼓励职业院校以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形式,采取“引企入校”“前校后厂”“前店后校”等途径,兴办研发中心、创新基地等经济实体。深化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公办职业学校办学规模、办学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6.深化教育督导改革。全面加强教育督导机构和督学队伍建设,强力推进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每年对县级人民政府及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履行教育职责进行督导评价,将“十四五”教体事业发展规划纳入对县级人民政府考核内容,加强对“十四五”教体事业发展规划实施情况绩效评价和各项重点工作专项督查。对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行为、办学水平等进行督导评估,积极开展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强化教育督导结果运用机制,实施激励制度,对规划实施作出重要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严肃约谈和问责制度,督导发现对规划实施问题整改不力、推诿扯皮、不作为的县市,按照程序追责问责,为推进我州教育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和教育体育现代化提供保障。
7.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制定配套制度、政策和措施,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改革教育体育工作评价,坚决克服短视行为、功利化倾向,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特别是“名校”录取率倾向。改革学校评价,分类构建和完善评价标准,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改革教师评价,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首要要求,坚决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改革学生评价,健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操作实施办法,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改革学校体育评价,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档案管理与评价运用。改革用人评价,建立以品德、能力、工作业绩为导向,以人岗相适、人尽其才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完善科学多元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开放式学校评价体系,实现“管、办、评”分离。
8.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提高服务能力,建设高效能基层治理体系。健全教师发展机构和专业培训队伍,探索推进教育体育科研、培训、教育技术等服务部门的人员整合和机构合并升格工作,建设现代化教育服务中心。完善湘西州国家教育考试中心建设,完成新一轮标准化考点新建、扩建和升级改造工程。制定落实学校章程、优化学校内部运行机制,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减少和规范学校行政审批事项,保障办学自主权。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校务公开制度。探索通过对口帮扶、挂靠、联办、集团化发展等多种形式,建立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提供管理和服务的制度。各级教育基金会彰显慈善公益事业属性,依法办会、依法治会,积极主动承接社会“第三次分配”,服务全州教体事业高质量发展。